“原”上風起 動能無限
——西安創新驅動步伐加快煥發新活力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1253家增加到7140家;專利授權量從11862件增加到64131件;技術合同成交額從300.22億元增加到2209.47億元……一連串耀眼的成果和數據背后,勾勒出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安科技創新發展的不懈努力和質的突破。
去年3月,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啟動。作為秦創原的核心策源地,西安更是將創新驅動戰略上升至城市轉型的動力源泉。今年初,科技部發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顯示,西安位列2021年國家創新型城市第七,創新能力西部第一。
科技創新按下了“快進鍵”,如今西安這座千年古都正在創新引擎的帶動下,不斷煥發新的活力,激蕩澎湃發展新動能。
創新平臺建設
為科技企業“沃土厚植”提供動力
“正如我的名字一樣,十年了,我們核心團隊圍繞戰略目標不動搖,走出了一條異常艱難的長征路。”回想十年來的發展,西安優勢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優勢科技)董事長孫長征感慨萬千。
優勢科技是我國物聯網行業最早的探索者、實踐者,2009年公司就成功研制出中國首個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唐芯一號”,使物聯網嵌入了強勁“中國芯”,填補國內空白,引起轟動和矚目。十年來,瞄準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優勢科技更是走過了一條自主創新和進化之路。
在孫長征看來,作為“硬科技”概念的發源地、科技資源集聚地,西安全方位打造“硬科技”之都,給科技型企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如今優勢科技創建的融合物聯網(WF-IoT)技術體系,業內第一個實現了遠距離、大容量、高可靠、高安全、中高速、免付費、低功耗的物聯網系統,在智慧低碳建筑、工業低碳減排、智能綠色交通等高能耗領域形成了顛覆性應用,成為當下實現雙碳戰略、數字經濟的智慧底座和核心支撐,全面助力產業升級和中國智造。
入駐秦創原平臺,更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加速器。“依托秦創原綜合優勢,我們率先在西咸新區總窗口落地,牽頭組建智慧低碳物聯網生態服務中心,以技術、市場、政策多重牽引,招引產業鏈優勢企業聚集數智碳中和產業園,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孫長征說。
智慧低碳物聯網產業鏈,是陜西省確定的23條重點產業鏈——物聯網產業鏈的重要支鏈。憑借著在行業內首屈一指的實力,今年,優勢科技成功入圍我省公布的第一批陜西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名單。
孫長征表示,目前智慧低碳物聯網產業鏈匯聚了包括政府相關指導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產業基金、咨詢設計、系統集成、智能化工程、生產制造企業、綜合服務等超過200家上下游企業。“我們已建立多個創新聯合體。正圍繞產業鏈發展中的核心關鍵問題聯合攻關,助力傳統生產制造企業向戰略新興智能產業升級。”
從“唐芯一號”到融合物聯網,優勢科技的成長之路,是十年來西安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孵育并舉培養企業成長的一個縮影。
十年來,市科技局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大力支持創新研發。去年我市新增市級工程技術中心81家,認定市級“三器(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示范平臺”56個,建成創新聯合體等研發平臺30個。在高新區開展硬科技攻關“揭榜掛帥”制試點。持續實施企業研發投入獎補政策,企業研發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在省科技廳指導下,共同推進成立先進稀有金屬材料、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光子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增材制造等7個省級創新聯合體。同時,西安又建成增材制造、智能語音、智能視覺、兵器工業等9個市級創新聯合體,為科技創新提供持續動能。
“拆圍墻填鴻溝”
機制創新加速成果轉化
作為中科院西北地區最大的科研機構之一,早在十年前,西安光機所就發現,大量科研成果在論文發表后就被束之高閣,而這些科研成果很多都達到了世界級水平。“科技經濟兩張皮”現象普遍存在,如何讓創新成果轉化為直接的經濟效益,帶動區域發展?
為探索一條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道路,西安光機所大刀闊斧地開始了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拆除圍墻、開放辦所,堅持“國有參股、擇機退出”原則,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領域“先行先試”,真正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2年。這一年,西安光機所成立了資產管理公司——西科控股,它以西光所不斷產出的創新人才、創新成果、創新思想為根基,以“研究機構+早期投資+創業平臺+科創服務”為創新載體,構建起特色鮮明的“硬科技”創新創業生態。
2013年,西科控股與社會投資機構共同發起創辦了專注于硬科技投資孵化的平臺——西安中科創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設立了國內首只專注于硬科技領域投資的天使基金,為科研院所和初創期硬科技企業提供全方位、專業化、系統化的成果轉化和投資孵化解決方案。
“剛開始給人家講硬科技,很多創業者和投資方都以為我們是騙子,覺得‘硬科技’看不見摸不著,尋找投資的艱難程度也可想而知。”西科控股副總經理王峰說。
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龔平,多年前帶著技術回國創業。直到在西科控股、中科創星旗下的先導院孵化基地,親眼看到基地不僅有現成的超凈室、輔助設備,還有專業運營團隊幫企業快速進入生產,龔平才毅然決定落戶西安。公司成立之初,除了廠房最重要的問題還是資金。幸運的是,在唐晶量子創辦后的第一輪融資中,中科創星就注入了三分之一的資金,成為三大股東之一,為企業發展解了燃眉之急。
借助西科控股、中科創星提供的專業化半導體創業孵化平臺,成立于2017年的唐晶量子打破了歐美技術壟斷,成為國內首個具備量產能力的VESCEL外延代工廠。“實踐證明,當初決定將企業落戶西安,這個選擇是對的。”龔平說。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曾將這樣的孵化方式稱為“熱帶雨林”模式,“過去研究所成果轉化采取的是‘農田模式’,專注于鏟除雜草,而‘熱帶雨林模式’更強調雨水、土壤、空氣、生物的多樣性,給科技企業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其自由成長。”
如今,走進位于長安區的西科控股曲率引擎產業園,紅外線血管成像儀、智能空間管理傳感器、全自動核酸檢測系統……這些高精尖產品的成功問世,都離不開西科控股創新創業雨林生態體系的孵化。目前,西科控股投資孵化的硬科技企業已近400家,企業總市值突破2644億元,基金管理總規模突破68億元,形成了光電芯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
西安光機所的創新發展之路,是我市大力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任務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西安扎實推進國家賦予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任務,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中心的實施意見”“人才新政23條”等34項120條新政策新機制,加快科技創新要素深度融合。更多的圍墻正在被拆除,科技創新日益成為西安快速發展的強大支撐。
科技經紀人
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變成“香餑餑”
在秦創原的舞臺上,活躍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不是紅娘,卻經常為企業和高校牽線搭橋,他們對創新項目有著靈敏的嗅覺,善于把“櫥窗里的玩具”變成產業端的“香餑餑”,他們就是承擔科技成果轉化重任的科技經紀人隊伍。
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老師趙玉清,專注于電子束、離子束裝置和微細加工技術研究,“離子束非晶碳基薄膜裝備”是其研究近20年的科技成果。之前由于教學、科研占用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這項技術一直無法實現產業化拓展。
“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聽說了這項技術,馬上就和我的團隊進行了對接,充分了解項目特點、應用場景和市場前景,幫助我們梳理、打磨項目。”趙玉清說,自己原本瞄準的市場是軍工領域的導彈紅外視窗,但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技術發展部副部長劉雙,帶領專業人員和趙玉清團隊共同梳理市場規劃后,調整了戰略,先切入硬質合金刀具和微鉆市場,很快打開了局面。
“2021年,科技經紀人團隊將該項目推薦給了秦創原,獲得秦創原春種基金的支持,成立了陜西埃恩束能碳基技術有限公司,讓‘離子束非晶碳基薄膜’項目走上了產業化之路。”劉雙說,隨后轉移中心繼續協助趙玉清團隊對接產業資源和投資機構,2022年7月獲得1000萬元天使輪融資,目前正在運作成立西安鍍膜加工中心,未來轉移中心將繼續協助團隊走產業化之路,推動國內鍍膜工業發展,與國際同行進行競爭比拼。
打造科技經紀人隊伍,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
“在2018年以前,轉移中心對外分支機構不到10家,中心人數不足10人,成果轉化寥寥無幾。”回憶起十年來的發展,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合作交流中心主任吳振有些心酸。2018年后,轉移中心開始構建專業、專職的技術經紀人隊伍,他們深入企業和高校,從企業需求確認、論證,到要素匹配,再到協調學校、政府、企業各方資源,構建“政產學研金用”多方業態的生態圈,真正使“人才+科技+產業”共融發展。目前轉移中心已在15個省成立近40個分支機構,專職科技經紀人60余人,為科技成果轉化精準服務。
“近三年來,我們的科技經紀人隊伍累計征集可轉化科技成果1100余項,梳理專利及非專利存量科技成果2萬余項。各分支機構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近800場,走訪企業逾13000家次,促成產學研合作金額超1.7億元。秦創原平臺建成后,轉移中心定向為秦創原西咸新區春種基金推出種子項目280余項,其中累計融資超1.2億元……”說起現在的成績,吳振言語間滿是自豪。
十年來,我市創新機制,多措并舉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道路。截至2021年,我市通過建立技術經理人服務體系,累計認定初級技術經理人664名,中級技術經理人86人,認證技術經理人機構80家。開展秦創原項目路演等產學研金協同對接活動122場,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項目356個。僅今年上半年,我市又新增技術經理人888名,技術經理人機構88家,有力推動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回望十年,令人振奮;展望未來,豪情滿懷。
如今,厚植于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載體的優渥“土壤”,西安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的基礎正不斷夯實。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將秦創原驅動平臺建設列入九個方面重點工作,今后我市將在新的賽道上,以高標準建設秦創原為抓手,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形成“一總兩帶”建設總格局,打造陜西乃至西部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推動西安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邁上新臺階。
數說十年
這十年來,我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市當量從6.37萬人/年增加至9.21萬人/年,年均增長4.72%,高于全省0.04個百分點;
西安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從229.47億元增加至506.06億元,年均增長率10.39%;
規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從2013年的80億元增長到157.05億元,經費投入基本實現翻一番;
專利授權量從11862件增加到64131件,年均增長達到20.62%。其中有效發明專利達到60608件,年均增長率20.51%;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1253家增加到7140家,年均增長28.22%;
技術合同成交額連續10年實現百億增長,從300.22億元增加到2209.49億元,是十年前的7倍,2021年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二位。
原文刊載于2022年10月10日西安發布
編輯: 劉蕾     來源:
轉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