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2020年7月23日13時25分,中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央視新聞)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應用了由西安交通大學柴東朗教授及團隊研制、與西安四方超輕材料有限公司歷經10余年共同開發的世界上目前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新型鎂鋰合金。
成功來之不易,新型鎂鋰合金的成功應用凝聚了研發團隊的血汗,也傾注了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十多年來堅持不懈推動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心血。回望2003年,西安交通大學柴東朗教授彼時已經在實驗室完成了鎂鋰合金的前身鋁基復合材料的研制,正在尋求資金推進該材料產業化,由于種種原因一直申請不到科研經費,眼看項目進行不下去,要放棄的時候,當時負責學校科研項目管理的王文主任發現了柴教授鋁基復合材料的科研成果,由此開啟了雙方攜手十多年來的合作。王文主任協助柴教授尋找合作方、爭取資金,從10萬、50萬、500萬……技術路線由鋁基復合材料不斷的最終發展成為鎂鋰合金,從中試到成立產業化公司,一步步推動鎂鋰合金從實驗室向產業化轉化。
除在“天問一號”的應用之外,柴東朗教授團隊研制的新型鎂鋰合金還在“浦江一號”衛星、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的高分辨率微納衛星、“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三號”等航天器上成功應用。2016年由柴教授牽頭起草的《鎂鋰合金鑄錠》(GB/T33141-2016)正式發布,填補了我國鎂鋰合金材料標準空白,另外還有3種新型的鎂鋰合金進入鎂合金國標《變形鎂及鎂合金牌號和化學成分》(GB/T5153-2016)。新型鎂鋰合金的應用突破了我國在相關領域被卡脖子的困境,無以倫比的優勢使其在航空航天、兵器軍工、電子產品、石油化工、機械儀表、醫療器械、戶外器材等軍工及民用領域都具有廣泛用途。
新材料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與國民經濟各部門配套性強等特點,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支撐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跨越的重點關鍵領域。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總體仍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關鍵材料“卡脖子”問題還廣泛存在。新材料從研究發現到成熟應用是個漫長的過程,周期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發達國家往往實行“研發一批、儲備一批、應用一批”的材料先行戰略。但在我國,材料發展一直滯后于裝備制造,影響重大工藝的提升,重大裝備、重大工程往往最后才確定材料方案。由于很多新材料國內尚未突破,重大裝備、重大工程“等米下鍋”的現象非常突出。
正是這樣的特點,新材料的產業化轉化是異常艱難和持久的過程。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從未想過走捷徑,也從未走捷徑,我們一直用秉承務實的作風,推動對國家具有重大戰略價值,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面廣的原創性成果產業化轉化。近年來成功促進了軍民兩用壓電單晶新材料技術、金剛石超寬禁帶半導體單晶材料及5G復合器件技術、OLED高阻隔柔性封裝膠水關鍵技術等項目的產業化轉化,這些成功的項目將在不同領域方向發展壯大,大放異彩。
為了進一步推動鎂鋰合金及鎂合金材料在國防和民用裝備上的深度應用,促進陜西省及全國鎂產業的轉型升級,2018年9月27日,由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聯合陜西省產學研合作促進會、陜西省汽車工業協會發起召開了“鎂鋰合金及鎂合金應用技術研討會”。陜西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蘭建文、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蘭新哲、陜西省工信廳總工程師崔躍民、陜西省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常務副理事長田力、西安交大校長助理洪軍、西安理工大學教授蔣百靈、西安交大教授柴東朗、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地區總經理劉振宇等出席會議,與會領導專家一致表達對鎂鋰合金產業化及在國防重大裝備上的應用的高度肯定,同時也贊許了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在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的排頭兵作用。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作為參與者、推動者與支持者,為我校研究成果鎂鋰合金能夠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感到自豪;為在“天問一號”應用搭載火箭飛天感到激動;為解決國際新材料卡脖子技術難題感覺振奮。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一直在路上,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持之以恒的耐心踐行技術轉移改變世界的使命。祝愿“天問一號”順利登陸火星,我們將繼續做好科研成果走向星辰大海的橋梁。未來,我中心會繼續努力,堅持不懈,優化自身服務體系,搭建高校與企業、高校與政府、高校與高校之間的務實合作,爭取推動下一個“鎂鋰合金”項目,為高校人才、科技成果服務,為企業升級升級改造服務,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為國家經濟技術高質量建設貢獻核心力量。
編輯: 魯靜     來源:
轉移中心